中国人每喝六杯牛奶,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。草原游牧民族,历来有“食肉饮酪”的乳食文化,北依大青山、南临黄河湾、怀抱敕勒川的呼和浩特,因绝佳的资源条件和乳食文化传统,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乳业主产区,其良种奶牛存栏量、牛奶产量、人均牛奶占有量、牛奶加工能力等,常年稳居全国首位。
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,还有一个“全球唯一”的头衔。呼和浩特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两家世界乳业10强企业的城市,其中,伊利集团位居全球乳业第五,蒙牛乳业位居第八。
从零开始、甘做老二的蒙牛乳业,却在2007年至2010年,营收连续四年超越伊利,坐上中国乳业头把交椅。2011年,蒙牛再被伊利反超,格局维持至今。
身处同一个城市,乳业双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许多人发出“既生伊利,何生蒙牛”的感慨。但据我们观察,伊利和蒙牛尽管绕不开竞争关系,但正因为对手的强大,反而互学互鉴,不断突破,不断发展壮大。
从技术升级看,这边蒙牛刚推出全球首个营养健康领域的大语言模型,提出AI营养师的概念;那边,伊利马上就开发了智能洞察系统,推进AIGC技术产业应用。
2021年,伊利、蒙牛发布五年战略。蒙牛提出在2025年再造一个蒙牛,预计对应营收规模达到1500亿元。而伊利则提出2025年进入全球乳企前三,2030年成为全球第一乳企,预计2025年营收规模需达到1600亿元。
对呼和浩特乳制品产业链来说,拥有两家世界级龙头企业,是一件幸事。但产业链缺乏单项冠军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等中小型骨干企业,是制约集群发展的一大隐忧。2022年,伊利、蒙牛两家企业的产值合计已超过2000亿元。但百亿级、十亿级的企业,数量稀少。
看到了这一短板,呼和浩特正建立“双带动”机制,发挥伊利、蒙牛的链主作用,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,建立产能共享、供应链互通的“头部企业+中小企业”产业创新联盟,计划每年带动2—3家乳制品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。同时,特别加大对中小企业规模能级提升的培育力度,将全力打造一批乳制品“配套专家”企业。
离开呼和浩特,在机场,我们再次看到了熟悉的灯箱广告牌,伊利和蒙牛紧挨着,肩并肩。就像这座城市这两家企业每天都会上演的商业故事,未来某一天,不知会否成为一段佳话,书写新的传奇。
400-8650-222 1375563891@qq.com
www.tjwddxh.com 赛罕区亚辰大厦A座7楼701室